top of page

課程 / 教學理論

我們的課程理論建基於「學習教學與評量的分類:Bloom教育目標分類的修訂」、冰山理論、體驗式學習,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,進行有意義的學習,改善學習效能。同時,我們相信所有人都能轉變成長,每個人可認識自我價值、提升自尊,找到與他人和諧共處的方法。

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法  Bloom Taxonomy

『 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法 Bloom’s Taxonomy

在學習層面上,我們相信漸進複雜性階層(increasing complexity hierarchy),學習可分為無動機的學習、死記硬背學習、有意義學習三類,無動機的學習只是重覆老師所說,學不到多少東西,無法運用所學;死記硬背學習會將課堂所學盡量記住,無法融會貫通致運用所學解決問題;有意義學習會消化課堂所學,能運用以解決問題,更能轉換新觀念去解決新問題,產生有意義學習。

冰山理論 Iceberg Theory

『 冰山理論 Iceberg Theory

維琴尼亞.薩提爾 (Virginia Satir)

在行為層面上,我們相信薩提爾所說每個人都擁有內在的善良,且內在擁有積極的生命能量,我們相信這能強化正面行為,促進個人成長,讓每個人更能為認識自我價值,提升自我效能感,並回饋社會。
 

薩提爾女士提出「冰山理論」(Iceberg Theory)用來隱喻一個人的內在經驗與外在歷程。我們僅能看見一個人外在水平面之上的部分,就像極地裡的冰山一樣,外在顯露的僅是個人的一小部分,在水平面之下看不見的部分才是人的內在。水面上,我們看到的冰山頂部,是人的行為與情緒的表現;水面下,還有深層的思想、信仰、價值觀、經驗等內在經驗,形成人們外顯行為的基礎。

薩提爾的冰山模型分成水面上和水面下兩部分,由七個層級組成,其中有六個層級都在水面下。水面下的「自我」、「需求」、「期待」、「觀點」、「感受的感受」、「感受」等區塊層層疊加,最終凝聚成水面上大家能看見的「行為」。水面上的是行為,水面下則可分成應對方式、情緒、觀點、期待、渴望、自我等6個區塊,從自我開始,層層往上堆疊,最後凝聚成應對方式,往上表現成行為。

  • 情緒:代表人對周遭人、事、物的心理感受,包含喜、怒、哀、樂、恐懼等
    通常人的行為受情緒感受的影響極大,例如生氣了就開口罵人、出手打人,一高興就口無遮攔。愈是追隨著情緒感受,而自動產生的行為,愈可能出問題。
     

  • 觀點:個人的看法、理解及詮釋
    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的看法、理解及詮釋,因為個人成長背景及主觀意識的不同,往往有很大歧異。不同的觀點,會引發出不同的行為及情緒。
     

  • 期待:心中預期、希望自己或是別人
    應該採取某種行動或有某種成就每個人都有各式各樣的期待,當期待實現時,滿心歡喜;期待落空時則沮喪失望,可能做出脫序行為。不同期待會引出不同的情緒和行為。
     

  • 渴望:人的內心深處都有著與生俱來的一些渴望
    例如:愛人、被愛、被尊重、被接納、擁有自由、活得有意義等,是個人生存價值的維繫,也是個人成長的潛在動力;如果不能滿足渴望,行為就可能失序。

體驗式學習 Experiential Learning

『 體驗式學習 Experiential Learning

體驗式學習(Experiential Learning),又稱「發現式學習」、「經驗為主學習」、「活動學習」或「互動學習」,是先由學員自願參與一連串活動,他們所經歷的體驗會讓學員有感悟(Insights),從中不僅學習知識,也會將感悟內化為價值觀,並且能將這些知識和感悟應用於日常生活及工作上。

bottom of page